温泉钻井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地质不确定性、施工技术故障和外部环境影响三大类,这些风险可能导致钻井失败、成本超支或安全事故。
地质条件是钻井的基础,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和勘察偏差,可能直接导致 “干眼”(无热水或水量水温不达标)或施工受阻。
热储层预测偏差:前期勘察精度不足,可能误判热储层的深度、岩性或渗透性,导致钻井未触及有效热储层,出现出水温度低、水量小甚至完全不出水的情况。
地层稳定性差:钻遇松散沉积层、破碎岩层或溶洞时,易发生井壁坍塌,可能导致卡钻(钻头被卡住无法移动)、埋钻(钻具被坍塌岩层掩埋),严重时需废弃井筒。
异常高压 / 低压地层:遇到高压地层(如含气、含高压水的地层)可能引发井喷,若控制不当会造成设备损坏和安全事故;遇到低压地层则可能出现井漏(钻井液大量漏入地层),导致钻井液流失、成本增加,还可能污染热储层。
施工过程中,设备性能、技术方案或操作规范的问题,可能导致钻井中断或工程质量不达标。
设备故障:钻井机、钻头、泥浆泵等核心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转,可能出现部件磨损、故障停机,如钻头损坏需频繁起钻更换,延长工期;高温地层中,井下仪器(如测井仪)可能因耐高温性能不足而失效,无法获取关键地质数据。
钻井液性能失控:钻井液(泥浆)的密度、黏度等参数未根据地层变化及时调整,可能无法有效冷却钻头、携带岩屑,或无法平衡地层压力,进而引发井塌、井漏等连锁问题;若钻井液污染热储层,还会降低地热资源的利用价值。
固井质量问题:固井(向井壁与套管之间注入水泥,封隔地层)时若水泥浆凝固不实、存在缝隙,可能导致不同地层的水串层(如冷水混入热水层,降低温泉水温),或地下水污染,影响钻井成果。
外部环境变化或合规性问题,可能导致项目延期、停工甚至终止。
环境敏感区限制:若钻井区域涉及生态红线、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地带,可能因后期环保审查严格而被迫停工,或需额外投入高额成本进行环境修复。
政策与审批风险:前期未完善地质勘察许可、用地审批、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,可能在施工过程中被责令停工;部分地区对地热资源开发有总量控制或分区限制政策,若未提前了解可能导致项目合规性风险。
自然环境影响:在山区、高海拔或雨季施工时,可能遭遇暴雨、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,导致设备损坏、施工中断,甚至威胁人员安全。